来自高文明的人,总在做低文明人认为浪费的事

最近在读 ⎡Hackers and Painters ⎦(《黑客与画家》),在讲到编程语言的发展时,作者 Paul Graham 说了这样一段话,

“不仅编程语言有这种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历史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每一代人都在做上一代人觉得很浪费的事。三十年前的人要是看到我们今天如此随意地使用长途电话,一定会感到震惊。100年前的人要是看到一个普通的包裹竟然也能享受一天内从波士顿发件,途径孟菲斯、抵达纽约的待遇,恐怕就要更震惊了。”

(p.159)

读罢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虽然作者在这儿谈论的是技术发展推动了人们对“浪费”的观念改变,但若把表面上代际间的差距换成不同文明程度的人的三观差距,似乎就更接近真相了——

来自高文明的人,总是在做低文明人认为浪费的事。

.

身边这样的观念冲突可太多啦。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帖子,一男生控诉女朋友每次洗澡“长达”半小时太浪费水。这个男生说自己并不是心疼水电费(这我信,因为洗澡用掉的水电没几个钱),而是坚决认定超过五分钟的澡就是浪费水资源,而浪费是可耻的,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人还喝不上干净的水。女生则是认为并不是浪费,因为她使用了那些热水并且很享受每次半小时的放松时光。

另一常见的冲突出现在饭桌上。很多人尤其是长辈会拿把碗里的最后一粒饭吃干净来要求桌上所有人,不管那桌的饭量有多少,否则就是浪费粮食,严重点儿的要上升到“浪费就是犯罪”的高度(毕竟毛主席的教导“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还依然掷地有声)。但我向来只吃到七八分饱就停下筷子,也许刚好吃完所有饭菜,也许还会剩一些,但不管什么场合也不会继续再吃下去了——节制自己只吃掉最利于健康的饭量才是最大的不浪费;否则,一次两次撑得难受、以致耽误学习工作和心情难道不是更大的浪费么?长期吃太多长胖了再反过来减肥不是更不健康么?

.

在看待什么才是物质浪费这件事上,产生冲突的关键在于你认为什么才是行为的目的——即,洗澡是为了让干净舒服呢,还是为了遵守某个用水量指标?吃饭是为了让健康舒适地填饱肚子呢,还是为了把所有桌上的食物都扫荡干净?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较低文明),并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照顾人的健康与心理需求,所以必然首先会要求不要浪费物资。但在物资充裕的年代(较高文明),人已经有条件成为行为的目的了——比起物资,首先不要浪费人(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为人所用的物资也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不去好好使用就失去了最初劳动的目的。

.

如果说在物质的浪费观念上不同文明阵营的人还有可能尝试理解对方,在更深层的人生观上不同文明阵营的人几乎没可能真正理解彼此了。

比如,我上次回国时曾趁假期去学日语,主要是出于从小到大对日剧和日本小说的浓厚兴趣。我爸当时充满疑虑地问我,“学这个有什么用?”言外之意就是只因兴趣去学日语这件事很浪费时间/精力/金钱呗!对于像我爸一样在物质匮乏年代长大的人来说,也许不带任何功利心地去做一件事是极大的奢侈,毕竟仅忙着生存就并非易事。

我虽然可以接受⎡仅出于兴趣毫无功利心地去做一件事⎦这种生活态度,但我也有自己无法理解的生活方式。比如,虽然已经在欧洲学习生活了四年,但我还是无法理解欧洲人的“悠闲”人生态度,就像我爸不能理解我学日语这件事一样。在英国大学里,我不能理解孩子都已成人的单亲妈妈为了寻求职业发展却选择读英语语言学的英国人,也不太理解一边控诉政府大幅提高大学学费(但实际上英国学生基本都申请了助学贷款)一边夜夜尽情 party 的英国年轻人们;在德国大学里,我不能理解可以安心花上六七年读不完一个学位的德国人,还有抱怨工资太低但每月都要旅行度假的欧洲人……

.

但福利制度确实是高文明的体现。由于有政府为最坏的状况兜底,平民生活就有了一点底气,年轻人也更愿意追随兴趣和梦想去探索人生,而不是一离开家或学校后就陷入到谋生的焦虑和压力中去。这种环境中的平民生活幸福度肯定更高。

举个例子,一次,一个德国朋友跟我说他的朋友骑单车时摔了胳膊要打一个月的绷带,期间不能上班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万一摔的更严重,更久不能工作的话,怎么生活啊(很多欧美人无储蓄习惯)。德国朋友笑了,说,医保会支付一切医疗费用,公司也会照常发工资啊,不可能趁员工受伤就把他开除了 :)

.

我虽然无法完全理解也不太能接受欧洲人安心“浪费时光”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反对高福利社会,但却也非常偶尔地羡慕他们可以不焦虑地任性享受当下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