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 read in 2019

引子 Intro

有时好不容易读完一本声名在外、评分很高的书,我却没发觉此书好在哪里,不免催生出一点自我怀疑:读不出书的好来,大概是我的问题吧?然而几个月前我在微博上分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读后感时,发现不同人从同一本书中读到的东西竟如此天差地别,不禁有些释然:读后感是非常个人的表达,如果我们想要保持个人原创性真实度(originality & authenticity),那就必须学会接受自己会不喜欢大部分人都喜欢的书,会不能欣赏文艺评论追捧的作品。毕竟,我想要做的事是自我表达,而不是迎合主流网站上的主流书评,或试图讨所有读者喜欢。自从我的个人公众号被封之后,这一点也(一半被迫地)越发清晰了。因此,以下所有书评都夹带了浓重的个人看法;如果你对哪本书有不同想法,欢迎留言写写。

.

书单 Reading list

哲学 Philosophy

A Guide to the Good Life: The Ancient Art of Stoic Joy | William Irvine

这是一本解读古希腊斯多葛哲学的通俗读物。古希腊的哲学家感兴趣的议题与今日大学哲学教授研究的议题非常不同,古希腊哲学家花了大量心思研究“什么是好生活”,“如何过上好的生活”这类与每个人都相关的接地气议题,而现代哲学家则在花大量时间来解构观点本身。如果你生活在古希腊,去找 Seneca,一名斯多葛派哲学家,问他,“我如何才能过上好的生活?”他会娓娓道来,比如你需要重新培养对已经拥有物品的好感,而不是渴望一切还没拥有的东西;你要追求平和的生活(tranquility),而不是名与利;你可以通过消极想象(negative visualisation)来重拾对当下生活的感恩;等等这本书里介绍的斯多葛学派主张。但如果你在现代社会去大学问哲学教授一模一样的问题,对方会先反问,“你说的好的生活是什么意思?”,“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你为什么想问这个问题?”……这类现代心理医生也热衷反问来访者的问题。

如果你尚年轻,没受过太多来自生活的打击,还有着“人定胜天”的自信,认为奋斗拼搏才是热爱生活的唯一方式,那此时此刻斯多葛哲学并不合适你,读这本书只会点燃你立刻跳起来反驳作者的斗志。但如果你已有一些生活阅历,对世界与自我的关系有过更多思考,想追求内心平和但不乏追求的生活,那大可以通过此书了解下斯多葛学派对生活的态度。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 Robert M. Pirsig

有人觉得这是本游记,有人认为是对几个哲学问题的论述,有人把此书看作程序员的编程准则,还有人觉得这是个鬼故事……而我倾向于第二种看法。

“What is quality(什么是良质)?”是穿起主人公人生经历和哲学思考的一个问题。比如,当你读两篇主题相似的文章时,你是如何判断哪一篇更好的呢?大部分人都可以迅速凭直觉作出判断,“这篇更好”,但要说清楚为什么这篇更好那篇更差却是不容易的事。这本书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甚至直接创建了一个哲学分支:良质本体论(Metaphysics of Quality)。

通过对这个哲学问题的探索,作者讨论了认识论(epistemology)、哲学的历史和科学哲学。作者最后给出的解题思路让我不由得感到,我们正在苦恼的绝大多数问题,其实都早已被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解答了。

但为什么这样一本不算好读的哲学小说能风行全世界几十年,销量五百多万册,我还没想明白。

理财 Personal finances

小狗钱钱 Kira Ein Hund Namens Money | Bodo Schäfer

如果你只能看一本理财入门书,那就看这本吧。如果你打算给孩子进行财商教育,那就从这本开始和孩子共读吧。这本写给孩子的理财书内容不深,但胜在把理财常识讲得寓教于乐非常浅显易领会,比一本什么“股票和基金入门”的教育普及效率要高多了。如果你在德国亚马逊上搜这本书,会发现评论区大部分留言是成年人买给自己看的。

我很喜欢书里写“成功日记”的建议——小狗钱钱建议想赚钱的小主人每天写五件为自己感到骄傲的事。这个习惯不仅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更可以帮你意识到你擅长或喜欢做的事(两者常常是同一件事),进而更加了解自己。一个如此简洁但潜力无限的建议值得每个人都马上开始尝试——反正我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看完中文电子版后,我就下单买了一本德语原版放在家里书架上,兼学德语和将来育儿。

小说 Novels

斯通纳 Stoner | John Edward Williams

这是我今年读过的最佳小说。

这是一本初版于1965年的小说,当时无人问津,但50年后突然火了。这一点还挺值得边读边咀嚼的。

主人公斯通纳出身贫困农民家庭,在本科时因意外发现自己对文学的热爱而弃农学文,在一战期间选择不去战场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留校专心学术,毕业后留校教书,娶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人,但在日复一日的婚姻生活中爱情和对爱情的期待快速死去,在教学与研究上兢兢业业,但因为种种原因在工作上再无重要作为。三言两语描述下来你会以为这是一个普通失败者的一生,但陪斯通纳走完一生之后,我竟觉得自己在他沉默外表之下得到了某种继续认真生活的力量。

尽管斯通纳的人生轨迹与我的几乎毫无相似之处,但在合上这本书时,我还是觉得斯通纳的心境多少让我感同身受。除了作者写得好外,也许也和我今年的状态有关。生活不再有那么大的变化,但每天普普通通的工作生活也需要力量和热情来应对,自我的边界与内心的平和也要时刻靠自己的心力来维护。

在这儿摘抄一段斯通纳死前的内心描写:

他冷静、理智地沉思起自己这辈子看上去似乎难以回避的失败来。他曾经希望拥有友谊和友谊的亲密,这可能会让他在人类的竞争中支撑下去。他曾有两个朋友,一个他知道时已经无谓地死去,另一个此刻远远地退缩进生活的序列中,乃至……他曾想得到那种唯一性,以及婚姻持续、平静的激情。他也曾得到过,但不知道如何处理,然后已然死亡。他曾经想要爱。他拥有了爱,然后又放弃了,把它释放进混乱的生命潜能中。凯瑟琳,他想。“凯瑟琳。”

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

啊,有空就慢慢读一读这本书吧。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 The Brooklyn Follies | Paul Auster

这是我今年看的最轻松愉快的一本小说,很适合度假时翻。虽然情节并不总是轻松,但很有种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为底色的都市情景轻喜剧的画面感。当你读完《斯通纳》后需要缓一缓时,就可以翻开这本书。

杀死一只知更鸟 To Kill a Mockingbird | Harper Lee

这是一部现代美国文学经典之作。

作者哈珀李就是那个传说中得到朋友资助,辞了工作在家专心写作一年写出自己的第一本(也差不多是唯一一本)书——《杀死一只知更鸟》初稿的小说家。

书里有些观点是超(小说背景)时代的,但还有些文字间被动传达出的想法反而侧面表现了正派主人公心中暗藏的种族歧视。书里白人群体的形象很多样化,比如正义代言人、中产、社会底层、怪人等等;但黑人群体的形象就非常单一:差不多都可以归到“胆小善良的受害者”中去。

除了主人公小女孩儿外,我觉得最吸引人的角色是怪人阿瑟。阿瑟这个角色以及美国南方黑白种族间的紧张关系,让我想起《美国种族简史》作者写到的,“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学会了保持距离以维持平和,是因为彼此的差异太大”。

月亮与六便士 The Moon and Sixpence | 毛姆

对于坚持追求百分之百的自我、追求 inner calling 的人来说,他们必须牺牲掉除了作品外的一切,包括世俗道德观念、与亲朋的关系、身体健康、舒适生活、名与利……然而就算是这种魔鬼交换也并不能确保伟大的作品。因此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另一条更可预期的别人走过的道路,这与特定文艺天赋的多少并无关系。

寻羊冒险记 A Wild Sheep Chase | 村上春树

村上说他所以喜欢动物,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动物不能说话,这点让他喜欢得不得了。“虽然拥有某种自我,但是不能将其化为语言——对这样的存在我怀有极大的同情。”另一个原因在于有时能够以动物为基轴传达许许多多的事情。

《寻羊》是第一部村上自己认可的成熟小说,也是最为欧美读者所熟知的村上长篇小说之一。

在村上早中期的小说有很明显的战争渗入背景,但他小说的主角从来都不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士兵,恰恰相反,村上总是会把一个看似柔弱寡断、情感丰富但不合时宜的人推到主角位置。这样的主角也总会在千回百转之后完成命运交给他的莫名其妙的使命。《寻羊》也是如此。这部作品带有很明显的政治隐喻,但对于像我一样不怎么了解日本战后政治风云的人来说,跳过这一层读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故事。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Hard-Boiled Wonderland and the End of the World | 村上春树

非常精神分析风的一部超现实小说,处处是关于自我与世界关系的隐喻。一路解谜很有意思,但读到最后当男主人公决定为了爱情留在世界尽头小镇,而让影子独自回到正常世界时,我有点没被说服:啊,就这样啊?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Men Without Women | 村上春树

坦白说这是我看过的村上春树写得最烂的作品。村上显然不像东野圭吾一样长篇短篇写作都能驾驭,这部短篇小说集简直有点惨不忍睹。如果你不感兴趣从文学批评角度来研究为什么村上会出这本短篇集,就可以安全跳过这本。

边城 Border Town | 沈从文

沈从文的个人风格独特,《中国现代文学史》里说他是“印象主义者”,我觉得这个描述挺合适,读他的小说有看莫奈画作的感觉。因为很美所以内容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

沈从文的创作生涯很短,背后也是一段悲惨的历史,他留下的文学作品不多,这部应该是人人必读了,很惭愧到现在才看了个完整。

三三 | 沈从文

与《边城》相似的短篇。没读够《边城》的可以接着读《三三》回味下。

诗歌 Poetry

Straybirds 飞鸟集 | 泰戈尔

今年开始读懂并能够欣赏泰戈尔的诗集,书评已经写过了。

心理 Psychology

被讨厌的勇气 Courage to be Disliked |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这是一本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书,我并不赞同阿德勒心理学的所有观点,但确实现在很多年轻人会喜欢这本书。我上个月写了这篇文章,可以看作与此相关的随笔。

阿德勒心理学(即“个体心理学派”)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已出现并开始发展,但这本阐述阿德勒心理学的书近几年突然变得很火,这种现象很可能和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有关。阿德勒心理学非常强调“人际关系苦恼”在人生活中的影响(所谓“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这映照了现代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松散的人际关系,因此在自称“社恐患者“现象泛滥的原子化现代社会中自然会很受欢迎了。

断舍离 | 山下英子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事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应该很少有人还没听说过这本书的吧?近几年在物质极度丰富的国家地区,极简生活方式开始变得流行。而“断舍离”只是其中一种日式极简生活方式。“断舍离”并不仅仅指大胆扔掉所有旧物品,而是一种审视自己当下生活的心态。削减生活中的物品数量,不再在意流行时尚,是一种把人而非物品放在生活中心的思维方式。看到一件物品时,应该想,“我真的需要这件东西吗?我喜欢这件东西吗?”,而不是,“这件东西还能用吗?功能丰富吗?样子好看吗?”

这本书用词不够准确,逻辑也并非处处讲究,甚至还有些伪科学的内容,但对于有需要的人来说,依然会有所帮助。因此对于此书只要抓住中心论点即可,不必过度纠结文字和表述细节。

传记 Biography

费马大定理 Fermat’s Last Theorem | Simon Singh

数学真是迷人啊!此书讲述了数学史上赫赫有名的费马大定理的由来、发展和长达几百年的漫长证明过程。

英国数学家 Andrew Wiles 在独自利用业余时间秘密研究了6年之后,在上世纪末时以近乎戏剧化的方式在剑桥大学一间会议室的黑板前写出了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格外吸引我的倒不是 Wiles 最后的“成功瞬间”,而是他如何顶着巨大心理压力在6年时间里默默试图解决人类历史上最难的数学问题之一。这个故事最后还有个好事多磨的转折——Wiles 第一次发表的定理证明在两个月后被人发现存在一个瑕疵,他之后又花了一年多时间试图修补但无果;就在他即将放弃这次证明成果之时,他想到一个可以绕过此瑕疵部分的修补证明方法,之后他和一个学生合力继续了证明工作,在第二年春末终于发表了完整的费马大定理证明。

此书是由科普作家 Simon Singh 写就,充分照顾了普通大众的数学水平,既写出了数学的魅力又不至于让普通读者挠头。非常推荐喜欢数学的人、以及想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数学的人来读这本书!

思维 Other nonfiction

The Back of the Napkin | Dan Roam

这是一本应该直接去 Blinkist 或类似产品上读二千字浓缩版的书(然而 Blinkist 上并没有)。

作者手把手教读者如何手画视觉思维图,一来帮助你在工作上更有效地向别人传达观点,二来手画视觉思维框架本身也可以帮助人更好地思考——我觉得这一点更加值得学习。毕竟画画最多只能锦上添花,重要的是你想表达的思想本身是否有价值。

Skin in the Game: Hidden Asymmetries in Daily Life 非对称风险 | Nassim Nicholas Taleb

我认为这是塔勒布最值得读的一部书之一。虽然中文译名不怎么样,但书确实很有洞察力,配套绝妙的例子,值得摘抄记住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have skin in the game”这个短语原指一个人投资了某个公司,因此就会从这个公司的营收中收获既得利益。而塔勒布在这本书里想要说的就是,只有当一个人在一件事中有相关利益时,你才能信任他的建议或决定。比如,当一个没有千万家产的人大力鼓动富人捐款时,他的言论就完全不值得考虑,因为他自己的钱财并不会受这件事影响。在一件事中,参与的各方往往有不同比例的“skin in the game”,也就是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可能是信息上的、风险上的或喜好上的。我们越多地思考这些生活中处处存在的不对称性,就能够越多地理解这个世界,做出越明智的决策。

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反脆弱 | Nassim Nicholas Taleb

塔勒布的这本书也非常有名。主要解释了作者自己发明这个词“反脆弱性”,即从环境变化中受益的性质。

围绕这个主题讲了不少有用的概念,只不过我在看了连续看了几本塔勒布的书之后审美疲劳了,感觉这本比较一般。

The Black Swan 黑天鹅 | Nassim Nicholas Taleb

又是一本塔勒布写的非常有名的书,不过我觉得这本书看看“浓缩版”就够了。书的主要思想非常集中简洁(已经被一个这本书发明的专有名词“黑天鹅事件”所概括),但相当重要。看完就去买保险、开始思考如何理财是正解。

The Moral Landscape | Sam Harris

“道德”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特蕾莎修女高尚,告密者可鄙?

作者在这本书里阐述了人类的道德观是如何“进化”而来的,道德观与个人康乐感受的关系,以及面对道德两难境地时应该如何行动。作者还花了很多篇幅来论证为什么道德相对主义(即认为一切道德判断都是相对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观点,没有绝对的高尚和卑鄙)行不通,我怀疑这个论战可能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因为道德相对主义确实是近些年来欧美社会一小部分人秉持的观点,他们宣称别的文化的陋习不是陋习,而是应该尊重的文化习俗,比如童婚制、多妻制,甚至割礼,如果你批评这些落后陋习,就是歧视。Sam Harris 在这类讨论中算是非常敢言的公众人物了,因此也时常中枪……

Deep Work | Cal Newport

这本书的观点不算新鲜,主要讲了现代科技对人的干扰,多任务处理模式的低效,深度工作的好处。然而作为一本自助(self-help)书,观点本身倒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读者意识到这些观点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提供一些自助建议。

我比较赞同且也在实践的一个建议是,计划你的所有活动,plan everything! 你的工作、副业、爱好、跑腿、吃饭、睡觉、朋友聚会等等,找一个日历 APP(我用 Google Calendar),把一切你打算做的事都放进日历里,这样你的每日计划是否合理一目了然,而且这对真的开始那些“总想开始但永远在拖延”的爱好类活动(学一门新语言、乐器、锻炼身体、阅读)有很好的督促和激励作用。

技术 Technology

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iew | Gayle Laakmann McDowell

这本再版6次的书被誉为技术面试圣经。用这本书标题的缩写“CTCI”在网上搜索,可以找到很多网友对里面算法题目的讨论。基本上,如果你在准备大科技公司的技术面试,或者仅仅想要巩固基础计算机和算法知识,这本书是本很不错的起点。比起直接去 LeetCode 刷题,先从书看起会更有体系,更有利于计划学习进度。

Learn Ruby the Hard Way | Zed Shaw

非常不适合已熟练至少一门编程语言的人通过此书来学习 Ruby。当然,并不是说这本书本身写得多么不好。毕竟绝大多数教一门特定编程语言的书都是这么写的。

我在年底开始学写 Ruby 的过程中意识到,似乎很少有人为已有一定编程基础的人写脱离语法细节而注重计算机基础概念在不同编程语言范式中的体现和比较的“教程”。或许大家都默认已经会一门编程语言的人就不需要跟着教程来学习一门新语言,跟着代码例子边抄边谷歌就行了,或许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知识已经覆盖了这部分知识,又或许很少有人意识到那些更低层的编程范式知识的重要性……

自学是门手艺 | 李笑来

我在这本书里学到的最有用的概念是“过早引用(forward references)”:从来没人来定义、解释一个的概念,直接被拿来使用。这件事若发生在程序中(即直接使用未声明的变量),程序会报错;若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大大阻碍人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然而,这个现象确实无处不在。尤其对于像我一样完全自学计算机的小白来说,过早引用简直是制造自学路上困惑的最大敌人,一不注意就可以从维基百科一个页面上顺着一个词条再一个词条再一个词条的维基黑洞分心分到天荒地老(我在写这一段时发现“维基黑洞”还真有个维基词条 :)。作者提供的解决思路是什么呢?好奇的话可以去直接读一下相关章节。

如果你一点编程知识都没有但有心在2020年开始学习编程,不妨从这本书开始。

Further reading

What I read in 2020 (bilingual)

What I read in 2018 (in Chinese)

What I read in 2017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