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去柏林电影节看电影

今年二月,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我第一次作为观众积极参加了柏林电影节。有趣的见闻颇多,忍不住在此记录下来。

img

背景小知识

柏林国际电影节(德语 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简称「Berlinale」),是一个在德国柏林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与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法国的戛纳电影节并列为世界三大艺术影展之一。

柏林电影节始于 1951 年夏,后改为每年二月举行。柏林电影节设立金熊奖、银熊奖。

(总结自维基百科)

今年是第 69 届电影节!

亲民的柏林电影节

因为我去年搬来柏林,柏林电影节就发生在眼皮子底下,似乎顺理成章应该顺便去凑凑热闹。但我能参加此次电影节,确实不止因为地点方便。更主要原因在于柏林电影节格外亲民。

第一,几乎所有参展电影、展览、讲座的门票都是提前三天统一在上午十点放出,可以在官网上直接买票,也可以去线下售票点,每人最多买两张。所有人都可以买票,就看你手速有多快,参与规则相当公平简易,并不像有些更高冷的国际电影节那样,需要提前几个月预定名额,花钱买入场证之类。

第二,门票便宜。德国普通电影票一般七八欧最贵也不会超过 10 欧,柏林电影节的票竟也只比平日普通电影票贵了几欧而已。我买到的几张电影票有 10 欧、13 欧、16 欧的,其中包括主竞赛单元影片。而且,在放映前半个钟头,所有票半价,当然是否真的还有余票就要看运气了。不过若不是追求只看竞赛影片的话,还有上百部更加小众的片子可供挑选,总会有临时买也还有票的场。

抢票的乐趣

电影节 7 号开幕,有一部分票在 4 号周一就已经在网上放出了。我在电影节开幕前的周末悠哉悠哉地在家浏览官网上所有影片的简介,心里计划着要去看这个、这个和那个。然而 4 号那天工作太忙我就把抢票这事儿给忘了,等 5 号再打算上网买票时,我惊慌地发现之前在心里预定要看的几部影片都已显示 sold out!彼刻是我抢票心态的转折点,从之前的精挑细选满怀幻想,变成了“随缘看片儿”、“有空看有票卖就买吧”。

热门影片究竟有多难抢呢?

13 日晚上 7 点有一场入围竞赛的西语片《Elisa y Marcela》首映,我原计划和同事一起去看,到了周日上午 10 点抢票的那一刻,我俩刷新了一下页面,就赫然看到“sold out”二字……

我们安慰自己说,这毕竟是第一次参加柏林电影节观影,今年积累了经验我们明年再战!

三份短影评

这次柏林电影节我一共看了三场电影:王小帅的《地久天长》、Fingscheidt 的《Systemsprenger》、吴林峰和马科维奇的《春暖花开》,其中前两场是主竞赛单元影片。下面是对这三部电影的短评,也许有一点点剧透。欢迎和我一样喜欢看剧透的读者继续阅读。

《地久天长》

这是我在电影节上看的最后一场但是最好的一部电影,也是唯一一部让我泪湿纸巾的影片。看完没多久后就传来了两位主演王景春、咏梅分别获得此次最佳男/女演员奖的好消息。

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讲述了两个中国家庭在文革结束后的三十年里由亲密到疏离,最终又重聚的长篇故事。导演刻画出了在缄默中吞下时代阵痛的上一辈中国人的形象。

失去两个孩子的刘耀君、王丽云夫妇,一辈子都生活在隐忍的痛苦之中——“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停止了,现在我们就是在等着慢慢变老”。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李,心甘情愿地消极生活着。有些痛苦注定无法排解,有些问题永远找不到答案,但就这样活下去又有何不可呢?

时代的洪流滚滚,希望最黑暗的时代已经过去。尽管制度如此无情无理,但值得庆幸的是人性永远有温暖,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才使人觉得人间已值得。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才会在完全有理由仇恨报复的事情上,最终选择原谅和解。选择在恨中度过一生容易,转过身来选择爱与宽恕很难。

那天我听 Sam Harris 的一期播客,里面说到一种大爱:爱所有世人,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很好的人生。我听到时有点鼻酸,我偶尔地也会冒出同样的想法。看完《地久天长》时,我最终还是想要祝福里面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好的人生。

《Systemsprenger》(首映)

这是一部德国电影,名字“Systemsprenger”的英译名是“System crasher”。电影主角是一个 9 岁小女孩儿 Benni,她因幼年创伤而发展出一系列反社会行为,Benni 妈妈有心却无力照顾、管教她,于是德国儿童福利系统只能接管了这个小女孩。儿童局的工作人员尝试了很多方式,但 Benni 始终无法像正常小孩一样生活。最终儿童局决定送 Benni 去国外参加疗养项目,在离开德国的机场 Benni 最终还是选择了逃开这一切,以最彻底的方式逃离自己的命运。

我和一德国人在电影节开幕第二天去看了这部电影。结束后我问他观影感受,他耸耸肩说,这是一部典型的德国电影。不论是镜头、拍摄手法,还是悲观消极的结局。

我对德国电影风格并不熟悉,但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风雨哈佛路》——

以前看《风雨哈佛路》时,不太理解主人公对自己那位吸毒妈妈的评价:「她很爱我,她已经给了我她能给予的一切,她已经尽力了。」

我当时认为主人公患了斯德哥尔摩症,我以为她妈妈当然可以做得更好做到更多,根本不是「她已经给了我她能给予的一切」这样的自我安慰能解释的。但看完《Systemsprenger》之后,我突然就理解了。

Benni 的妈妈有一点类似《风雨哈佛路》里的吸毒妈妈。她真的很爱自己的三个孩子,也真心想要给孩子们她能给予的最好的一切,但现实是,她的能力无法匹配愿望——她不懂得如何挑选负责正直的伴侣,不具备养活孩子的赚钱能力,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上照顾小孩,不能起到正面的教育影响。

她只有纯粹生理驱动的原始母性,仅此而已。

尽管她只能提供这样的母爱,但孩子还是一样渴望着得到。

唉,人还是该认清自我,不做能力之外的事。

《春暖花开》(首映)

这部独立电影讲述了一个在北京打工的北漂儿的流离生活。故事也许受到17年大兴火灾或北京处理低端劳动力事件的启发。

老实说,这部片子相当闷。对于像我一样了解影片背景的人来说,这部影片没有给我任何新视角、新启发;对于不了解北京的外国人来说,这部片子或许太过云里雾里。总之,我能理解导演的意图,但不能欣赏他们的讲述方式。

最后,二三十年前引用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是真文青,现在还在以此作为电影标题的就……

我的观影体验:为什么要抢首映场

在第一次看电影节参赛电影之前,我并不知道全球首映场究竟有什么特别,毕竟首不首映票价都一样嘛。

那首映场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通常包括导演在内的剧组主要人员及主演会出席全球首映场,陪观众看完这部电影。在放映结束后,剧组还会上台致谢发言,也许还会有现场 Q&A 环节,期间伴有全场观众的掌声。重要的电影还会有很多摄影记者在现场拍照。

在这样热烈文艺的气氛中结束一场观影体验,走出影院时还可以顺便踩踩红毯,在 360 度无死角的闪关灯中自拍几张,可谓是专业的柏林电影节凑热闹经历了!

一个遗憾

要说此次电影节的遗憾,肯定是在我抢到票之后却收到张艺谋的《一秒钟》被临时撤片这个意外了,还是大家熟悉的“技术故障问题”。

对于我国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大概名气越大,困难越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