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读者都知道我今年二月在柏林电影节观看过《地久天长》并对其评价很高。在《地久天长》在内地上映之后,我看到评价一般,其中频率最高的批评在于电影结局——刘耀君、王丽云夫妇在失去两个孩子后背井离乡在南方独自清苦生活几十年,年老时回到北方故乡,竟在一片大团圆的气氛中,在《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中与旧日”仇人”和酒言欢了?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结局不应该是受了一辈子苦的人最终满足于命运的安排;那么大的苦,整个吞下去怎么能连个响都没有。原谅?连谋杀自己孩子的罪也可以轻易原谅?报仇!为什么不报仇!
报仇自然也是一条毫无指摘黑白分明的热血正义之路,然而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并非武侠世界里的”快意恩仇”,中国人习惯再多问一句,”就算报了仇又怎么样呢?我的孩子,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于是隐忍,悲伤,独自消化。在过了足够久的时间后,终于沉默地在心里迈过这个坎,虽然人生底色依然是茫茫一片悲伤,但终不再执着于仇恨。
若说放下仇恨是因为理解了每个人的难处,这也是过于轻巧的解释。
王丽云被强制拉去堕胎——因为好友李海燕是计生主任不得不这样做——因为那时的计生政策促使、激化很多人扮演了魔鬼的角色——因为计生政策很可能是个短视偏激的错误决策,来自一些短视自大的决策人。
理解以上这一种解释方式(现实的解读方式不止一种),也似乎对抚平内心伤痕并无帮助,最终保全个人悲伤和理智的方式还是逃离悲剧发生的地点和直接推动悲剧发生的人。
就算拥有所有正当理由去仇恨,王丽云夫妇也不会接过沈英明的刀,因为悲伤无法靠使别人遭受类似的苦来填补,那反而会增加他们的痛苦。
看完电影,我产生这样一种感受:一个人站在一片茫茫苍原之中,没人让你仇恨,也没人可原谅。每个人都在命运之中,犹如一滴水融入大海,不论多大的悲伤,都可以被大海承载。也许因为我在生活中遇到过像王丽云夫妇那样承受了无数生活磨难但最终依然坚韧平和活着的人,所以我对他们的故事在中国土地上存在之真实性毫不怀疑。
导演王小帅不是秉翻历史旧账目的拍《地久天长》的。电影中历史细节是以平缓的语气道来,浓墨都放在人物情感的积蓄发展上了。有人说这是为了安全上映,但这种看法也太看低导演自己的艺术创造心气儿了。审查只是众多现实障碍中的一个,并不足以成为拍电影的目的。导演想要用镜头展现一代人的时代感,记录(但非追责)这段重要史实,刻画被那段历史裹挟的中国家庭的生活状态。
大多数人想要一个说法,一个结局,一个好人有好报恶人无处逃的结局。但人生往往不是这样展开。所谓”正义”,是因为有人主动追寻,才有机会有可能降临。对我而言,《地久天长》这样中国式结局是最真实的,虽然这个结局无法让观众在煎熬3小时后痛痛快快出口气再走出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