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看到很多年轻人在聊如何开展副业做“斜杠青年”,小朋友们虽离开学校好几年了但开口闭口还是学生思维。学生思维的意思是,永远在从自己能再去学个什么多余技能,考个什么证换个工作出发,虽然也会说到要找不可替代性高的工作啊,但这套思路完全不存在不可替代性。那什么不再是学生思维了呢?从问自己“我能学什么”转换到“别人/市场需要什么”,从为别人单纯打工转换到如何聚集资源为自己做事。
《小狗钱钱》里遛狗的例子特别好。“学生”是那个能遛狗所以只想为别人遛狗的小朋友,真正有赚钱能力的是把遛狗需求和遛狗人对接起来的吉娅。吉娅的技能是“寻找需求,资源对接”,她永远都不会找不到赚钱机会,其他只遛狗的小朋友如果搬到一个没什么狗或没人需要遛狗服务的社区,就会毫无悬念地“失业”了。
再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四五年前还在读语言学硕士时是如何找到转行方向的呢?我订了一个主流语言学论坛的 daily newsletter,每天推送内容里包含招聘广告,我看了一段时间后(其实直到现在我也在看),知道了在这个领域里除了留在学术圈外,需求量最大的是计算机语言学,然后去了解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是做什么的,自然而然接触到 NLP,查了很多信息之后觉得这个靠谱,就决定转行。接下来找实习找工作都很顺利,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市场需求真实存在,次重要的原因才是我自学能力或行动能力有多强(并没有。
以前我会觉得在大公司安安稳稳做一份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很不错,比如像大公司程序员那样一天到晚只写代码啥也不干。而现在我看到,一些一毕业就直接从这类岗位上开始工作的人,确实更倾向于把“好学生”的思维帽子戴得更久一些。只写代码看起来是自己能够专心发展职业技能,但这个技能是很单一的;如果连自己代码服务的需求都不太了解,那连程序员最明显的副业(自己搞 App 做网站)也会做得费劲。现在程序员看起来还是个吃香的职业,是因为时代大势导致的市场供需关系如此,并不是因为这份技能就真的比会计、砌墙、炒菜之类更难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