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专题合集:关于创造力

最近集中看了几本关于创造力(creativity)的书,在这儿把笔记和读后感综合起来写成一篇,这样比分散着读或写笔记更加系统全面有主题。按主题读书并总结是我希望以后慢慢培养的一个进阶读书习惯,这就算是个开端吧。

以下三位作者的五本书,虽然主题都是培养创造力,但每位作者的视角都不同,不同书里的有些观点看起来也许相互矛盾,但这才是按主题读书的最大好处之一。我们有了不同来源相互论证同一件事的素材,其中的冲突之处比和谐之处更重要,提取出来多角度分析,是个提高思辨能力,深化阅读收获的过程。

《The Artist‘s Way》by Julia Cameron

这是一本三十年前初版的书,是写给想要发展自己创造力的人(主要是艺术家)写的一套课程。这种creative personal development主题的书在当时非常新鲜。作者是个艺术家,她在最初被出版社拒后,自己跑去把整本书打印了出来,放在当地一家书店卖。小火之后,出版社才决定给出版。直到现在这本书在全球已卖了上百万册,登过很多热销榜单。

很多从事创意行业的人都看过这本书。书里推荐的最基础简洁的激发创造力方法——每天写“morning pages”,已经成了一种现象级工具。去谷歌搜索“morning pages”就会看到很多人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相关经历和体验。

何为「Morning pages」: 每天早上起床后写满三页纸,不多想不评判,只管记录下此刻脑海中意识流带来的想法。坚持每天都这样写三页。就这么简单。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曾这样描述他30岁时在一场棒球赛上突然决定要写小说的心情:“似乎有什么东西慢慢地从天空飘然落下,而我摊开双手牢牢接住了它。”

以前我把这个片段理解成宇宙偶然把灵感发给了一个未来的小说家。但是看了《the artist‘s way》之后,我开始觉得,其实宇宙随时随地都在分发灵感和创造力,但足够勇敢和敏感,因此能牢牢接住这份赠予的人并不多。

又及:特别理性唯物(比如对冥想也半信半疑)不搞艺术创作的人不适合看这本书,几乎可以肯定你会看不下去……接下来的几本书也许更适合你。

《Steal Like an Artist》by Austin Kleon

“太阳底下无新事。”没有什么观点或作品能做到完全原创。如果你觉得一个艺术作品很有创意,大部分时候是因为你不知道它引用借鉴的原始出处。不是只有作者这么说,很多大艺术家本人也表达过相似观点。毕加索这样一个开创了立体主义流派的天才艺术家说过,“Art is theft.”

在这里我想插入一个关于「nothing is completely original」的小故事:

我最近偶然发现一流行英剧里名台词的中世纪古诗起源,很有意思,正好可以用来佐证“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的原创”这个道理。

下面插图是来自英剧《伦敦生活》的一个截图,这个短对话——

“I love you.”

“It’ll pass.”

——肯定相当多的人都看到过。

看起来是很有原创性的情节对话设置,但“It’ll pass.”这句话其实源自一句波斯谚语,谚语来自中世纪的一首波斯诗歌,翻译成英文是“This too shall pass”。

而我知道这一点,是因为在看一本书叫《Keep going》,里面有一段美国前总统林肯的演讲选段,林肯在一次演讲里讲了一个关于“This too shall pass”这句话的故事。

那个故事都不一定是真的,但明显流传了很久还被林肯发扬光大了。

当时看到这一页的时候我感到很好奇,因为我完全不知道“This too shall pass”这句话原来至少在林肯时代就存在了,而且起源还更早。于是我就搜了一下,发现这句话居然还有个维基词条,因为它本来就很古老很出名。

这个发现带来一种奇异的体验:一句谚语,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了至少数千年,中间有无数人传播,还不乏名人文人。到了21世纪,用在一个英剧里,竟还给观众们一种原创感很强,并不老套乏味的感觉。

fleabag

知道这一点后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我觉得至少有两点:一是,明白输入是输出的前提。不大量输入别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日后如何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借鉴呢?不仅要大量涉猎,还要做摘抄剪贴收集,这样以后需要时才能更顺手地当灵感“小偷”。

二是,不再执着于虚无缥缈的灵感。因为相信创造来自灵感,当坐在书桌前盯着空白文档页发呆时,很可能会加强“我没有天赋我毫无创造力”的消极信念。但当我们知道连大艺术家也常常在借鉴引用前人时,这个心理负担就很容易被解除了。

《Show Your Work》by Austin Kleon

这本书讲的是在网上分享、展示有价值内容的重要性和十条建议。

经营一个自己的网络空间,比如博客、网站、自媒体等,就相当于拥有一张网络名片,一个特别的个人身份。这些数字资产将是互联网世界里个人品牌的起点。

很多人犹豫要不要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思考、学识、经历,总觉得自己并不是大牛,好像没资格分享内容。但这种“资格”又是谁定义的呢?

对于普通人来说,大牛的分享有时候反而作用很有限,因为他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那些建议和思考很可能参考性不是很大。对大部分人来说更实用的建议来自那些初始条件差不多但事业发展或人生步伐先于我们几步的人。同样是教一道初一数学题,大学毕业生往往不如初二初三学生的教学效果更好。

所以确实任何人都有资格在网上分享内容。当然,从读者和观众的角度考虑,这些内容最好不是自说自话或者单纯展示自己生活优越性的,而是能给人带来价值的。

当你在网上免费分享一些原创内容时,看似像是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免费劳动了,但实际上这个行为长期下来等于在你和读者之间建立了某种信任关系,同时你是这段关系中的付出者,通过你的内容接收到价值的人有一部分在将来会愿意以其他形式回馈你的付出。

此外,在网上持续分享某个主题的原创内容,时间久了很可能就会吸引到一小批和你一样关注这个主题的人——这也许会改变你的人生。

《Keep Going》by Austin Kleon

任何把创作当作长期追求的人都要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创作存在干涸期。有时这个干涸期可以长达数月甚至更久。如何安全度过创作干涸期是每个创作者都需要根据自己情况,量身定做出一套应对策略。这本书写的是作者保持长期创造力的十条建议。比如,维持稳定日常routine,比起名词名号(“作家”、“艺术家”),把注意力放在动词和过程本身上(“写写画画”)。

你可以把Austin Kleon的这三本书当作一个灵感供应台。这三本书不厚,设计感强,文字不多,充斥着插图和引用,放在书桌上,工作中感到疲劳或卡住时就可以随手拿起一本来翻一翻,可以达到高效休息的目的。

kleon-books

从脑科学看创造力:《The Art of Impossible》by Steven Kotler

这本书是几个月前看的,但书里有一章关于创造力的脑科学研究总结,归在这个专题下再合适不过了。同时也是一个可以满足更理性硬核读者需求的视角。

什么是创造力

当我们谈「创造性」时,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可以产生有独创性且有价值想法的过程。

从脑科学角度来看,创造力是由大脑的注意网络、默认网络和突显网络三者共同调节而产生的。普通状况下,注意网络和默认网络不会同时运转——人要么注意力集中(注意网络),要么注意力分散(默认网络)。但对创造力强的人来说,他们的大脑中,注意网络和默认网络可以同时保持活跃,他们能以比常人更加自如地在两者之间切换。这种在默认网络和注意网络之间快速切换的能力,让人脑既可以发散出很多想法(类似白日梦状态),又能注意到那些想法中少数有价值的几个。这种切换和选择性注意的能力是由突显网络神经机制进行调节的。突显网络会抑制大脑对人体内体外熟悉事物的反应,而突显对陌生事物的反应。

因此,提高创造力实际上是调节改进大脑注意网络、默认网络和突显网络的相互合作的过程。

如何hack创造力

根据大脑神经机制,作者总结了7项提高创造力的科学策略:

  • 善待你的大脑前扣带皮层(ACC)

科学家发现ACC可以让大脑从默认网络切换到注意网络,同时ACC影响突显网络和注意网络的工作机制。这意味着ACC和产生洞见(aha moments)关系非常密切。那如何让ACC发挥其作用呢?保持好心情,写感恩日记,正念练习,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睡眠。

  • 开阔眼界

我们所处的环境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身处开阔舒展的空间中,不仅有利于保持好心情,还可以让大脑的注意力从细节转移到整体上,有利于刺激大脑产生创造性的想法。长时间处于窄小逼仄空间则会让人思维上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易产生创造力。

  • 远离压力的独处时光

大脑默认网络会在感到无聊和做白日梦时活跃,这时潜意识可以帮我们找到平时注意不到的不同想法之间的连接(远距联想 remote associations)。没有外界压力的这段时间让我们可以充满耐心地从事创作。

  • 突破大脑的常规模式识别

大脑非常擅长模式识别,即寻找熟悉的事物和连接,但创造力往往需要打破这种模式识别倾向,建立不常见事物或想法之间的远距联想。有利于大脑突破常规模式识别的行为包括:以游戏心态做一件事;从不熟悉的事物开始一件事。

  • 带着限制条件思考

有句俗语是“打破常规思考(think outside the box)”,但实际上完全无限制条件并不利于激发创造力。合适的限制条件可以驱动创造力。

  • 更多输入

建立远距联想或任何联想的前提是大脑里存在足够多的能产生联想的想法,也就是大脑需要输入。当输入内容在个人专业领域之外或是交叉领域时,会更有利于建立远距联想。过度专才化会使人无力产生创意。

  • 麦盖佛创意问题解决法(the MacGyver method)

第一步,在纸上写下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越细节越好;第二步,用几个小时到半天的时间来“孵化”前面写下的问题,这期间可以做一些不需要专注力的重复性活动,比如散步、轻家务、轻度运动、睡觉,这个过程大脑潜意识会忙着帮我们解题;第三步,拿出纸笔,开始自由书写,比如“我想要写一篇新文章,但我不知道该写什么主题”,接着想到什么就写么,然后很神奇地,这时候潜意识往往就会给我们一些答案。

以上7项提高创造力的策略更偏向于短期效果,那如何发展长期创造力呢?毕竟很多职业需要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才能持续多年。这本书里也有一节专门总结提高长期创造力的策略。这里因为篇幅就不细写了,感兴趣的请阅读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