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生活

我在弗莱堡读研时通过 S 认识了两个别院的同级校友,一个是德国人,一个是波黑人。这两个男生年龄相近专业相同,但偶尔见面时总会给我截然不同的感觉。德国小哥虽然帅气但永远带着一股忧郁气质;波黑小哥相貌平平但人很阳光有活力。过去几年从 S 那里我断续听来关于两人不断更新的生活境遇。德国小哥成绩好,有个自高中交往至今的初恋女友,但他总是处在焦虑中,焦虑毕业后找工作,焦虑与女友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既不和睦也不健康,但他总以“沉没成本太高”为由拒绝提分手;波黑小哥学习凑合,没什么钱,但由于性格阳光擅长运动而特别招女生喜欢。毕业后,波黑小哥由于需要签证只能快速接受了一份工资微薄也不是很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德国小哥在医院找到了一份工资不错也有更多发展潜力的工作。但如果你在现实中与这两位相处,你会发现波黑小哥几乎每天都很乐观快乐,心态放松;而德国小哥永远都不太开心,他不满意自己生活的现状,他总在把自己与别人比较,他对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但不肯结束。自认识他俩之后,我第一次通过现实案例深刻顿悟,“原来人真的活在由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啊”。

在我这个局外人看来,我看到的是这个德国小哥在自愿吃苦:亲密关系不和睦,一边不肯分手一边消极挣扎;学业工作大体顺利,却总把注意力放在与混得更好的人比较上——难道不是他亲手创造了自己的痛苦生活吗?同时,我还看到波黑小哥在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虽然经济条件、工作收入都不怎么样,但他却拥有随时遵从自己内心做出选择的能力,比如当交往了一个不合适的女友时可以毫不费劲地当断即断,当他发现某个朋友只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时,也可以没有负担地切断联系。

不久前与一位新朋友见面,聊到信仰问题,我说我认为人活着需要信仰,而且“you don’t have to be religious to be spiritual”。她问我的信仰是什么,我以前没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当下却不假思索地说道,“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那时我才发现原来这个看法已经在近几年渐渐成为我人生观的一部分。

这个“一人一世界”信念的基础来自我的一次“地铁差点坐过站”经历引发的一个重要感悟——

“是我们对一件事的评判,而非这件事本身,引发我们的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是个容易紧张担忧的人。有一次坐地铁时,我低头看书没注意站台,一抬头看到一闪而过的站台似乎不很眼熟,因为担心坐过站我立刻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但摸出手机谷歌地图一查,其实还没到站呢。彼时我突然意识到,并不是坐过站这件事本身让我紧张(毕竟这件事并没有真的发生),而是我个人对坐过站这件事的预期与评判直接引发了当时紧张担忧的感觉与生理反应。就算真的已坐过站,这件事真的值得我如此忧虑吗?再者,坐过站这件事并不会在每个人身上都引发这样的反应。

一件事还没发生,也不一定会发生,但我们却已经开始预期那件事,并提前开始感受由它引发的负面情绪;那些我们提前给自己安排的负面情绪常常超过了那件事真正可能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这个场景在生活中实在是太常见了。有多少次,我们花了很长时间焦虑、害怕、心烦的一件事,真正发生时才发现其实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那些事后看来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却真实地占领了当下的生活。

半年前我看了一本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书,《被讨厌的勇气》。我发现阿德勒流派对如何看待过去经历的观点与我的“坐过站”感悟相当相契,不过前者是如何看待过去,后者是如何看待未来:阿德勒心理学一反弗洛伊德的“创伤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使我们痛苦并非一段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这段经历的意义。相似地,使我们焦虑的并非未来的某件事,而是我们对那件事的预期和评判。

从意识和自我觉察的角度来看,我们每时每刻确定拥有的只有“当下”,当下的感觉主宰了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感观。然而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用“过去”和“未来”填充“当下”,以致连唯一的“当下”也失去了。但是对自我觉察能力不强的人来说,很可能连这份失去也感觉不到,于是常常不自知地就在各种不同的情绪劫持中建立对生活对世界的感知。

但这里并不是在责怪那些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糟糕世界的人,毕竟他们自己已是最大的受害者。更多地是想传达这个把主动权交还给个人的人生态度:“无论什么境遇,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的机会”。人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糟糕经历,但可以选择赋予那段经历的意义;人无法决定未来发生什么事,但可以选择面对它的态度与期待。甚至很多时候,一个人在当下凭自己力量能够做的不仅仅是调整期待,而是鼓起勇气选择那些能让自己未来更幸福的道路,比如,德国小哥就可以选择跟女朋友分手,重新开始下一段虽没那么舒适但肯定会更幸福的生活。

Do what makes you happy, now and in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