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Book Recommendations, 2020

Nonfiction

Science / History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How We Got to Now: Six Innovations that Made the Modern World | Steven Johnson

一本融会贯通的以六大发明为主题的科学史书。相当推荐!主要是作者写得好。作者思维严谨但活跃,还不说废话。很多具体科学史实我并不陌生,但作者的切入角度不俗,对于我来说启发良多。比如,我以前从没想过玻璃制造工艺、读书和印刷术三者之间存在着强联系:印刷术的发明带动了识字率的提高,进而使人们意识到自己原来看不清字啊,于是对眼睛(玻璃)制造的需求激增。环环相扣好像有谁精心安排了这情节似的……

作者选出的重塑人类文明史的六大创新发明为:玻璃、制冷技术、声音技术、清洁技术、记录时间技术、人造光源。每一章读来都很有趣。如果学校的历史和理化教学方式能借鉴下这本书和下面一本《万物发明指南》的思路就好了。

万物发明指南 How to Invent Everything | Ryan North

一本设定很好玩儿的科学史书。

物化科学知识发展史的内容我看得津津有味。没想到我在读此书的过程中解决了几个自己高中时不理解的理科知识点!比如,高中化学学到化学反应式时,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些元素要在化学反应里失2个电子,有些失1个电子,有些视情况失2或3个电子?除了死记硬背(我的弱项)外,我该怎么理解这个规律呢?当时化学老师应该是没讲过此处原理。在这本书里看到分子级别的科学解释时,发现我当时其实离真相只隔了一层窗户纸而已,但捅破它却已是十几年后的事了。

I really enjoyed the first two science history books. I advocate including them as recommended readings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 happened to have found the answers to some of my questions when learning physics and chemistry back in high school, while reading the books.

History

剧变 Upheaval: 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Crisis | Jared Diamond

《剧变》是全球畅销书、普利策获奖作品《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的最新作。

可以通过此书了解7个不同国家(芬兰、印尼、澳洲、日本、德国、智利、美国)近现代历史上遭遇重大危机的时期和历史事件。当作历史总结类书来看可以学到不少世界近代史内容。以史为镜,结合今年的各种国际新闻,倒是有些许尝试解读各国政府风格和国民性格的乐趣。

回到此书,作者最后的分析和观点我没太看出有什么特别之处来。

This is the most recent work from the author of Guns, Germs, and Steel. It’s a good read for me in that I got to know one aspect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7 countries (Finland, Indonesia, Australia, Japan, Germany, Chile and America), some of whose history I didn’t really know too much about. The historic recount chapters are interesting, but I don’t find the author’s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very enlightening. I think a better approach in general for information consumers is to read the history (near facts) and take the analysis (opinions) with a pinch of salt.

Psychology

游戏改变世界 Reality is Broken: Why Games Make Us Better and How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 Jane McGonigal

这是一本看完第一章就可以直接跳过余下所有篇章的书。

这本书主要就讲了两件事:1. 如何利用游戏思维做产品设计;2. 如何利用游戏思维更高效愉快地工作学习。而这些内容都能在第一章找到。之前我在AMA合集#1中一个关于效率问题的答案中就提到“游戏化思维”,想要看到如何在生活中具体应用的例子的读者可以去翻那篇。

越往后翻内容就越不靠谱。书最后一部分充满了“认知盈余”、“重塑人类文明”、“人人时代”等缺乏准确定义的互联网爆款词,让我不得不跳着才能翻完(敢情在作者眼里真的没有游戏做不到的事)。

I think only the first chapter is worth reading. The book basically delivers: 1. how to use game design principles in product design in general to hook users; 2. how to use game design principles in your life so it’s less painful to live through boring tasks. You will get all that in the first chapter.

Get out of my head: Inspiration for Overthinkers in an Anxious World | Meredith Arthur

一本很可爱的帮助缓解焦虑的小书。书中插图令人平静,内容上确实简明扼要地写了不少可以帮人切换思维方式的好建议,还附了一本小小书,适合随身带着在焦虑发作时拿出来翻一翻看一会儿平和的色彩。我觉得也挺适合用来引导容易焦虑的儿童的。

很多内容相似的书籍,其实内容上写得很有借鉴性,只要你照着去做其中一部分建议,时间久了就肯定能有所收获。但所有落脚在「改变思维方式」的建议都很难做到,因为成年人存在对现有思维方式的路径依赖。对此我自己也想了很久,发现也许只有“重复”这一条方法可行,即把一个思维方式具化成许多事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开放心态反复复习强化,然后有一天在生活中遇到一个场景时,你可能会突然自主意识到,噢我完全可以这么想那么做呀!!除此之外,我是想不出作为成年人,还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某些思维方式了。有人可能觉得,像文艺作品里那样,一个突发事件就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然而根据我在生活中的观察,那种只因一个单一事件就触发积极个人改变的人通常拥有超出常人的悟性,这在真实生活中其实是很难得的。对常人来说,可能性更大的是缓慢量变带来质变。

在微博上,常常看到一些博主回答网友提问,一个对具体场景的具体回答,基本不可能帮提问者在下次遇到新场景时学会用别人看事情的角度去解决这个新问题。但如果以一个稳定的思维方式为基础,配合几十个不同场景的应用题加应对“答案”,在一定时间跨度内(时间跨度也很重要,一天几小时内塞完所有新内容的话,往往第三、四天开始就记不着了)多复习巩固几遍,很多有心人就能学会如何自主切换到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通过重复带来的改变其实是在模拟人小时候从周围环境学习的过程。每个人的行为模式里往往都带有父母的一部分思维习惯,不论父母是否有意识那样做,就是因为日积月累的相处,孩子就会内化来自父母的很多习惯。

This is a little workbook with peaceful illustration art to calm down an anxious mind. I like the simple language and the calming colours.

Business

Little Black Stretchy Pants: the story of lululemon | Chip Wilson

五星推荐的一本书,我已写过书评

Highly recommended. A previously written book review here.

Shipping Greatness: practical lessons on building and launching outstanding software, learned on the job at Google and Amazon | Chris Vander Mey

我犹豫了两秒这本书是该归在“技术”类还是“商业”类。最后还是选择放在“商业”类下,因为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对技术工作者有帮助,而且对于所有在科技软件行业里工作的人(工程经理、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来说都有一定借鉴意义。适合已有几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翻阅。也适合一直从事技术岗未来有意转管理岗的职场人参考。不过因为作者是在美国(硅谷)科技公司工作,所以书中宣扬的职场风格不一定适合其他地方,比如我经历过的德国职场基本没有太多 aggressiveness,但第一份给美国公司打工的工作中就曾收到过老板发怒批评开会低效的群发邮件。总之还是要自己有所思考因地制宜吧。

这本书的副标题起得很准确,内容确实非常实用,具体到会告诉你一些重要邮件该怎么写,也写了很多在谷歌亚马逊的第一手工作经验(和八卦)。

这本书前几章比较无聊、过时(毕竟是近十年前的书),我觉得可以直接从第五章开始看。

I put it under label Business instead of Technology, because I believe it’s helpful not only for engineers, but for most people working in tech, incl. product managers, engineering managers, project managers etc.

This book gets better as you turn the pages. My suggestion would be to skip the first dozens of pages and start from Chapter 5 directly.

Design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The Non-Designer’s Design Book | Robin Williams

一本非常不错的通俗设计书!作者以“亲密性”、“对齐”、“重复”和“对比”四大设计逻辑,解答了很多我以前的“感觉这个设计更好看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式困惑。我在读这本书时很享受的一个原因在于,作者解释了设计要点背后的功能逻辑(遵循现代设计原则,”Form follows function”),比如在平面上距离更近的两个元素一定是比距离更远元素在逻辑距离上也更近,否则只会迷惑观者。

除了理论外,书中占更多篇幅的是专业但易懂的例子。看了之后我确实在写工作讲演 PPT 上能做到更有的放矢。

我很喜欢占了本书后小半章节的对字体的讨论。乔布斯本科时无意中选了一门字体课,后来这门课影响了他对苹果电脑的设计。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时,我不太理解字体(而且是简单的英文字母字体)怎么会有这么多值得学习的知识,且包涵足以启发苹果电脑设计的灵感。看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有点理解了。字体设计的世界的确别有洞天!印刷字体的历史发展、技术进步,字体设计与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字体选择与文字表达目的之间相辅相成,这些我以前不了解的事情成了我以新眼光看旧事物的钥匙。现在我坐在马桶上研究牙膏外壳说明书的乐趣都比以前多了不少。

As the title suggests, it’s a great design book for non-designers! I like how the author only talks about 4 fundamental design principles (proximity, alignment, repetition and contrast) in print media and uses ampl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m. The look of my presentation slides has improved with the help of this book :)

Self Improvement

如何结交比你更优秀的人 Network Up | 康妮

这本书可以说是今年给我启发最大的职场沟通类工具书了!从心态到方法到真实案例,作者都写得相当到位。如果你想在结交人脉、职场沟通方面有所提高,那我非常推荐此书。

作者本人的职业经历也颇有点传奇色彩:初入职场实习,作者在6个月内为GE收回2000万美元旧账,被授予“GE管理奖”,获时任CEO杰克•韦尔奇当面称赞。当时的老板也成了后来的丈夫 :) 09年在美国创业,做环保行业的小咨询公司。此书基于作者二十多年职业生涯积累的工作和交际经验。我觉得作者本人基本要有十几、二十多年的成功工作经验,他产出的职场内容才较值得一看。职场老油条的经验并不是二十多岁的“小编”就能传授的。

“人脉”一词有时听起来不讨人喜欢,是因为其暗含把周围人看作具有利用价值的工具的意味。这确是一种很典型的学生思维。然而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人脉会成为一个成年人非常重要的社会资产之一。人作为社会动物,现代人类又生活在无数人共同协作才能运行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无法脱离社交关系而单独存在。社交关系分为强社交连接(strong social ties,联系频率超过一周一次的人)和弱连接(weak social ties,联系频率从低于一年一次到一周一次的人)。有研究证明,在找工作跳槽时,超过80%的人是通过弱社交关系找到的新工作,而依赖于强社交关系找到新工作的人不到20%。这个数据对比实在很强烈,也反映了人脉(当我们说“人脉”时,更常指“弱社交关系”)对获得顺畅社会生活的价值。

扩展人脉上,最有持续性最健康的心态是出于帮助他人的目的而广结善缘。听起来像客套话,但若你真的尝试转变这个心态,确实在与人交往时的感觉会大有不同。每个人都能提供帮助另一个人的价值。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确认自身价值增加自信的过程。而且“助人使人快乐”也是条古老的真理了。较之只是自己微笑,我们让别人微笑时大脑会体验到更强效的“多巴胺剂量”。当人比较快乐时,他的人际关系也会更加顺利。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大脑健康发展、延缓大脑衰老的良方。总之,有时一个心怀善意的举手之劳就可以启动自己生活的正向循环,其实是一件非常有利可图的事呀。

说完助人,再提一句接受别人的帮助。这一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反而是更难做到的。大脑认知上的槛儿自是只能个人解决个人的,但有一个看待此事的角度我想在此写下来:

  1. 助人的快乐,你也应该给别人体验到的机会呀。
  2. 接受别人帮助恰恰是强化两人关系的催化剂。
  3. 能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也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
  4. 选择这次接受帮助并不是这段关系的终结,只要你下次也真诚回报别人的善意,这段关系就能在良好互动中持续下去。

This is a very helpful book on workpla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developing one’s network, but I’m not gonna write too much in English here because it’s a Chinese book. Hopefully some publisher would translate it into more languages!

极简工作法则 The Rules of Work | Richard Templar

极简生活法则 The Rules of Life | Richard Templar

极简父母法则 The Rules of Parenting | Richard Templar

实话实说,看完这三本“极简法则”后过了几个月,我已对其中内容毫无印象。作为鸡汤书,这个系列不太行。

Average writing and content… Not recommended :(

Cultural

地下 Underground: The Tokyo Gas Attack and the Japanese Psyche | Haruki Murakami

如果不太了解1995年东京发生的这起国内邪教发起的恐怖袭击事件,建议听日谈公园的120-122这三期专题播客节目(在播客APP内搜“日谈公园 沙林”),讲得特别好,很带劲。

《地下》是村上1996年采访东京沙林毒气事件受害者的纪实文集。我看了没下架的那部分采访稿,受访者的言行都非常日本人。认为工作职责高于一切的铁路工作人员,中毒沙林却坚持早早回到公司正常上班的白领们,认为受害者同事的中毒后遗症是为逃避工作的借口的上司……哎上班工作、对社会有用真有那么重要么。整个社会太走集体主义和工具人路线,大概对从根基上打压类似奥姆真理教的极端思想不会很有帮助吧。

We should be cautious of any religious ideology creeping into the normal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Biography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 | Haruki Murakami

已写过一篇短书评

最初想看这本书,是因为这是本在欧美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村上春树的作品。有时人们会引用书中略带哲学意味的观点,包括我的同事。所以我觉得自己作为东亚人必须要看一下。还挺推荐的!

A comfortable yet somewhat thought-provoking read, even for non-runners like me.

行动的勇气 The Courage to Act: A Memoir of a Crisis and Its Aftermath | Ben Bernanke

微信读书显示,我累计用19小时读完此书,可见此书的信息量。

本书作者是06-14年间担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他以自传形式记录了08金融危机的始末。上半年时我还看了克鲁格曼的经济学大师课(MasterClass),和这本书的内容互有补充。美中不足是伯南克和克鲁格曼在经济问题上的立场一致,所以得不到其他视角或更高维度的讨论。

在2020这个动荡的年景中阅读这本书,感受格外深。今年美国依然采取了与08年相同的应对经济问题的措施:大大增加货币供应量。伯南克在这本书里自然是对自己所采取的方案非常认可,详尽的政策解读和举例让我理解了作为政府方支持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动机和好处。不过本书缺失的是对危机过后的中、长期影响的讨论。比如,现在有些研究表明,每次大幅印钱之后,贫富差距都会进一步加大,多出来的钱绝大多数又去了富人那里,以房产股市等形式。

This book is written by Ben Bernanke, Chair of the Federal Reserve 2006 to 2014, and covers the time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Bernanke describes elaborately why certain decisions, i.e. quantitative easying (or money-printing) of $1.3 trillion and 0% funds interest rate, were made during the crisis and what some of the effects they have brought into the world are. When reading this book, I came to understand some of the macro-economic rationale behind those measures. However, Bernanke himself clearly takes an approving stand of his own policies. Not many negative consequences are discussed in the book. For example, some reports indicate that large-scale money printing increases existing wealth inequality, as most newly created money goes to the rich in the end.

This year, we see similar things happen even more. Many governments have learned from the US Federal Reserve’s actions in 2008 and start printing money as a common measure to avoid/delay any economic hardship. With modern technology, you don’t even need to literarily “print” anything, just add a few zeros in the computer.

In a very recent interview this December, century-old investor Charlie Munger gave his opinion on the recent economic trend in the U.S., “We’re in very uncharted waters. Nobody has gotten by with the kind of money printing we’re doing now for a very extended period without some trouble. I think we’re very near the edge of playing with fire.”

天生有罪 Born a Crime: Stories from a South African Childhood | Trevor Noah

这本是Trevor Noah的在南非度过的童年青年时期的自传。

这本书听下来,对我来说,感动和沉重的部分远远大过幽默搞笑的部分。在Trevor讲自己生父的那一章,说到“he chose me”,“being chosen is the best gift you can give to another human being”时,我听到几乎掉眼泪。

人若不经历层层苦难与波折,就很难理解人性的幽深复杂。以他的人生经历,Trevor本人肯定是个比他所主持的搞笑节目更深刻得多的人。

五星推荐这本Trevor本人亲自录制的有声书。

其实看这本书时我还在微博写了一段关于Trevor母亲故事的读后感,但有点太长了我不想再复制粘贴一遍,就直接把链接放这儿吧。

This is a great autobiography! Even better if you listen to the audiobook performed by Trevor Noah himself. I’m not a fan of Trevor’s show, though. In fact, I find his childhood stories are far more interesting than his comedian content.

冬日笔记 Winter Journal | Paul Auster

美国作家、导演保罗奥斯特的老年回忆录,趁冬天还没结束读完。作者以事无巨细絮絮叨叨但很有趣的方式快速回顾了自己到写此书时六十几岁的一生,像是独立小电影快进镜头组合。

人的视角随年龄、经历的增长而变化,这一点年轻人很少有空想到。看到保罗奥斯特一生搬无数次家,谈无数次恋爱,吃无数食物,很多次运动受伤,经历多次死里逃生的意外,很多很多次旅行,很多次伤心——我就觉得啊,人生真的很长,一时的小得小失其实轻飘飘地像花粉,重要的是要多去经历多去不同的地方多和不同的人产生连接这样我到了六十岁时才能有东西写进回忆录呀。

另外,巨长无比的并列列举真是不错的写作技巧,既占篇幅又烘托氛围。我学到了。

This is a memoir of Paul Auster, written in his sixties. His words have a certain cinematic quality that draws you in.

It’s healthy to read older people’s memoir and do some self prospective retrospection (ft. Stoicism) at the same time.

Technology

之前写了一篇单独的技术书评集合

Check out the separate blog (in English) here.

Fiction

Novels

纽约三部曲 The New York Trilogy | Paul Auster

我预感这一本(三册)是今天所有提及小说中最多人会感兴趣的。因为这一本最符合强剧情性的标签(神秘小说),充满悬疑和紧张气氛,而我个人不论看书还是观影都不太喜欢过多drama,所以看的这种类型的小说不多。翻开这本书是因为我以为它和《布鲁克林的荒唐事》风格差不多。但这本的阅读体验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是保罗奥斯特的成名作。

虽可以勉强归为侦探小说,但和一般的侦探小说很不一样,因为《纽约三部曲》里的故事没有所谓的结局。生活中突然出现了一个谜团,这个谜团越来越庞大,但主人公解决不了,反而越陷越深,然后故事戛然而止。

我理解的本书大意(剧透提醒):我与他人的关系,即我与自我的关系;而我与自我的关系,可能是我也不想太深入探究的。人遇见死亡也不一定能遇见自我。Self might be less of a promise than death. 喜欢的人会很喜欢,对这种主题不感兴趣的人则会觉得无聊。

I like Paul Auster’s work a lot! This series of novels has a distinct style and covers a classic but not-easy-to-convey theme (one’s relation with self, as I interpret it).

且听风吟 Hear the Wind Sing | Haruki Murakami

「如果你志在追求艺术追求文学,那么去读一读希腊人写的东西好了。因为要诞生真正的艺术,奴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而古希腊人便是这样:奴隶们耕种、烧饭、划船,而市民们则在地中海的阳光下陶醉于吟诗作赋,埋头于数学解析。所谓艺术便是这么一种玩意儿。

至于半夜三点在悄无声息的厨房寻找电冰箱里的食品的人,只能写出这等模样的文章。

而那就是我。」

这是我对此书印象最深刻的段落。此外,我出于打卡心态看了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除了文风青涩清新外没留下什么特别印象。

舞!舞!舞!Dance Dance Dance | Haruki Murakami

一本看完只想去夏威夷度假的小说!

这本应该是最近两三年看的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最喜欢的一本。毕竟,比起反战反思和对日本现代社会的思考,自然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自我边界”这个主题更能打动我啦。

《舞!舞!舞!》这本书是1987/88年写的,那个时候日本确实处于经济最盛泡沫即将破裂的顶峰。我只能说,发达国家人民已经反思了几十年的“资本主义与寻找自我”课题,我们也不会躲过的……

摘几句我很喜欢的片段——

「我花了很长时间,如同融化冰块那样缓缓地、逐一地谈着自己,诸如自己怎样维持生计,怎样走投无路,怎样在走投无路之中虚度年华,怎样再不可能衷心爱上任何一个人,怎样失去心灵的震颤,怎样不知道自己应有何求,怎样为同自己有关的事情竭尽全力而又怎样无济于事等等。我说我觉得自己的身体正在迅速僵化,肌肉组织正在由内而外地逐渐硬化,我为之惶惶不安,而好歹感到同自己相连的场所惟此一处而已。」

「呼唤你的是你本身。我不过是你本身的投影。你本身通过我来呼唤你,来引导你。你将自己的影子作为舞伴一起跳舞。我不过是你的影子。」

One of my second-favorites among all Murakami’s novels I have read.

坡道上的家 The House on the Slope | 角田光代 Mitsuyo Kakuta

82年生的金智英 Kim Ji-young: Born 1982 | Cho Nam-joo

两本小说主题相似,讲述了一位东亚现代女性在初为人母时面临种种现实和精神上困境的故事。

比起让未育女性来看此书以生育可能带来的困境,或让已育女性看书以寻找共鸣和慰藉,我觉得最有社会意义的是鼓励更多男性阅读。在理解“子宫是原罪”这个真相之前,男性不太可能做到真正理解女性。

两本选一我推荐《坡道上的家》。毕竟是角田光代的作品。文学性价值高于《82年生的金智英》,写法更有新意,主题更深刻,人物形象也更现实。

Two East Asian novels with very similar themes: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challenges faced by modern first-time mothers.

It’s more meaningful for males to read such books instead of females, although it’s not very likely to happen.

A Whole Life | Robert Seethaler

年初听同事推荐后看的一本奥地利小说。

小说用149页文字描述了一位名叫Andreas Egger的孤儿在上世纪的奥地利一个山中村庄里长大,历遍艰苦童年、雪崩、不幸婚姻、战争和工业化的一生。苦难一个接一个,但一个普通人却也可以一一接住吞下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这样虽波折但非常普通的一生,才让人感受到人的尊严和勇气所为何物。

封底有评论家把这本小说与《斯通纳》相提并论。我个人觉得,《斯通纳》的文学性和哲学深度明显高于此书。但《斯通纳》这样的一流小说不能天天看,一方面优秀小说没那么大的供应量,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也受不了天天如此阳春白雪形而上学掏心挖肺。所以大多数时间,以次一流的但依然算得上优质的书来打发时光,是能够为继的精神生活方式。

摘一段原文吧:

「On one occasion he almost boxed the ears of a young townie, who stood on a rock and, overcome with joy, closed his eyes and turned round and round in circles until he plummeted onto the gravel field below and had to be carried back down to The Valley by Egger and the rest of the group, sobbing like a little child.」

这段发生于Egger从俄国劳工营回到小村庄后,无法再从事以前的工作,无意中找到为游客当山中游览向导的工作,但在数年后Egger终于受不了这群对大自然一惊一乍的来自现代城市里的游客,决定不再干向导了。

我看到这段后忍不住笑了,因为这描述得太真实生动。一转念,我联想到,我读这本书里故事的过程,其实和这个城镇年轻人看到高山就为之肤浅感动的场景没太大差别。这样一想,似乎就没什么好笑的了……

以上书评是四月刚看完时写的。年末再回想此书,却没有太深刻感受了。可能因为我对雪山里的乡村生活没太多共鸣吧,但很多欧洲人确实是在类似小说中描述的自然环境中长大的,长大后也要每年夏天去山区徒步,冬天去雪山滑雪,自然更能与小说内容产生情感链接。

A good read, but definitely not comparable to Stoner.

人间便利店 Convenience Store Woman | Sayaka Murata

这是一本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能得芥川奖的书。

直到看到前95%时以为这是个在正常家庭长大的反社会人格女主将在人生某阶段黑化反扑的故事,结果在絮絮叨叨一堆对日本社会男女社会角色僵化的夸张(但不知道有何意义的)日剧风评论后竟能把结尾落回“便利店”?我叹服了。不推荐。

Not recommended :(

伊甸园外 | 神圣午睡

这是我在微博上最喜欢的博主之一 @神圣午睡 的第二本原创小说!

《伊甸园外》和第一本《贪心记》一样,都是不落俗套的都市职场女性小说。对比《贪心记》,明显能看出这本小说的文风更成熟,情节更丰富扎实。除扣人心弦且真实动人的感情线外,竟还充满了大量职场成长心得,读起来还很轻松有乐趣。总之非常推荐!

想看此书的读者请移步豆瓣阅读。

Peotry

摇摇晃晃的人间 Still Tomorrow | 余秀华 Xiuhua Yu

(美的)生活需要诗。

写好诗需要些天赋,读诗却没有门槛。从诗集中摘了两段放在下面——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

——《不再归还的九月》

「那些草被雨压弯,很快又弹了起来,它们不知道 一个卑微的人和它们差不多。他们的背就是为了 一次次弹起命运的重压,但是没有另外一个人会知道 他们和它们来不及互相靠近 就各自枯萎」

——《手持灯盏的人》

Contemporary poems from a female Chinese farmer with cerebral palsy.

Summary

A casual list of my best reads this year:

《Head First Design Patterns》

《Little Black Stretchy Pants》

《Courage to Act》

《Network Up》

Further reading

Tech book recommendations, 2020 (in English)

What I read in 2019 (in Chinese)

What I read in 2018 (in Chinese)

What I read in 2017 (in Chinese)